首页> 教学心得>育学术与人格之美:大学美育本质的再讨论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03-18 19:11:23

[摘 要]探究大学美育的本质是大学美育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基于对大学本质的认识,把准大学美育的根本特征,形成大学美育本质的新观点:大学美育的本质是育学术之美与人格之美,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学术审美意识和能力与造就他们美好的人格,并将培养他们的学术审美意识和能力与造就美好人格有机结合。

[关键词]大学美育;学术之美;人格之美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目标。2023年底,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美育蓬勃开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大学美育蓬勃开展之际,还需进一步深化对于大学美育本质的认识,把握大学美育有别于中小学美育的根本特征。本文在学界已有的对大学美育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大学本质的讨论,对大学美育本质进行新的理论探析。

对大学美育本质的已有认识

大学美育的本质问题,是大学美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已有不少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宝贵探索,为进一步认识大学美育的本质提供了思想灵感。概括来说,学界关于大学美育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大学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培育。有研究者认为,高校美育的本质在于滋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由弱转强,由薄转厚”,进一步强化其意志,完善其行为,最终培育完整的人。这一观点有着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从中西方美育思想的演进历程来看,不少学者将美育的本质理解为情感教育或情感陶冶。将大学美育的本质定位在情感培育,确实抓住了大学美育作为美育的一般特点,强调大学美育在理想人格培育方面的特殊机制,有其合理性与积极的意义。但这个观点只是注意到了大学美育之为美育的一般特点,并未准确地指出大学美育之为“大学”美育的特殊性,也未具体地说明大学美育所要培养情感的特殊内涵。

其二,大学美育的本质在于人性教育。也有学者认为,新时代的高校美育,要紧紧抓住人性教育这一本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观点鲜明地提出了大学美育的本质是人性教育,将大学美育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表达了大学美育的人文主义向度,彰显了大学美育的“育人”精神。这种观点的提出,有其理论和实践的针对性,也是大学美育工作者要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用人性教育来把握大学美育的本质依然略显宽泛。逻辑上,人性教育是一个更为上位的概念,用人性教育来把握作为下位概念的大学美育的本质,其适切性还需仔细斟酌。如果用人性教育来定义大学美育的本质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同样也可以用人性教育来定义大学的德育本质、智育本质、体育本质和劳动教育本质。这样一来,人性教育也就成为大学各育的共同本质,而不仅仅是大学美育的本质特征。

其三,大学美育的本质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协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美育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在于通过美育使广大青年学生体悟、适应社会,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这一观点立足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中的“乐教”,着眼于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密切关联,遵循美善合一的逻辑理路,彰显了美育在调和与合理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在与德育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中彰显了美育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大学美育确实有促进青年人社会化的功能,但是,将这种功能作为大学美育的本质还是存在泛化倾向。事实上,不独大学美育有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的作用,法治教育、经济教育、政治教育等都具有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的作用。

其四,还有一种理解,是把大学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艺术审美教育。这种理解凸显了艺术教育在传统大学美育中的核心作用,在实践中也存在大学美育主要途径是开设艺术课程、开展艺术展演活动等现实情况。应该说,强调大学美育的艺术性,这本身并没错;但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美育的本质,显然过于狭窄。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大学美育本质的上述四种观点在论述重点上各有侧重,丰富了对大学美育本质的理论认识。但这四种观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定义或理解过宽或过窄的问题。同时,上述观点没有很好地区分大学美育与中小学美育的根本特征,对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在美育活动上的根本特征把握还应更加精准。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思索。

大学的本质与大学美育的本质

对大学美育本质的探讨离不开对大学本质的认识。历史上,关于大学本质的讨论十分丰富。洪堡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一文中提出:“所谓高等学术机构,乃是民族道德文化荟萃之所,其立身之根本在于探究深邃博大之学术,并使之用于精神和道德的教育”,将探究学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本质特征。蔡元培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中也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布鲁贝克也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高深学问的探究作为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由此可知,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大学区别于中小学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性之一。与强调大学的学术性相对应,还有一种观点强调大学的教育性。作为此观点的代表人物,纽曼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传授普遍知识培植学生的理性和自由精神。

综合这些论述,本文作者曾提出,“高等教育最根本的性质还是科学研究(学术性)与人才培养(教育性)的统一,统一在人才培养(教育性)上。”即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与条件,这两者不可分离。没有了学术性,大学组织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了教育性,大学组织也就与一般的学术组织没有了本质性区别,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航向。学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既将大学与中小学相区别,又将大学与一般的科研机构相区别,彰显了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规定性。大学的最终使命就在于通过高深学问的探索和传播,来培育青年人的德行、启迪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境界,最终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对大学本质的理解,大学美育就不仅是通过艺术活动、校园美景等方面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而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大学的美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应该体现大学的本质特征,即学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如果大学美育既不体现在学术性活动中,也不体现在教育性活动中,那么就很难说大学美育真正体现了自身的特点,也很难将大学美育与中小学美育、一般的艺术审美教育、自然审美教育等区别开来。当然,本文提出这样的关切,绝不是说大学里面不能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基于校园环境的美育等,而是说,它们作为大学美育的组成部分,还没有充分地触及和体现大学美育的根本特征,或者说,还不能代表大学美育中真正具有独特价值的部分。

总之,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大学特质融于美育之中,是大学美育与中小学美育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把握大学美育本质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出大学美育本质新观点的理据所在。这能够从高等教育阶段性特征的角度进一步彰显大学美育的本质,增强其“大学”的味道,从而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大学美育本质的理解。

大学美育本质的新观点:育学术与人格之美

基于对大学美育本质已有学术观点的分析和对大学本质的认识,本文提出一个大学美育本质的新观点,即大学美育的本质在于育学术之美与人格之美。这里的学术之美可以理解为科学之美,人格之美也可以理解为教育之美。

其一是育学术之美。学术是大学的生命线,学科、学者、学生乃至大学组织本身都是以学术作为基础的,离开了学术,学科就失去了内容,学者就迷失了方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而学术则本质上是在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可以说,学术活动孕育了学者和大学的全部魅力,也承载了学生和社会对于大学的期望。所以,学术本身既是价值的载体,也是审美的对象。对既有学术知识的梳理、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对新的问题和思想空间的追寻,都会引人入胜甚至让人如痴如醉。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和科学家的实验室中,学生们总是会感悟到学术之美,并由此开启自己的学术之旅。从形态上说,学术之美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对学术专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坚持、对已有学术成果条分缕析的整理、对未知问题的痴迷、学术活动中的迷茫与顿悟、科学发现带来的欣喜若狂、学术交流和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与启迪、新理论的简洁和更加强大的解释力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学术之美,成为学术审美的对象。例如,丘成桐先生曾论及数学中的简洁美。他指出,“从欧式几何我们晓得,成熟而美丽的数学命题必定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叙述。这也是一个审美的很重要的观念,影响到两千年来我们对数学命题最简单审美的主要开辟点。”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仅仅将学术或科学活动理解为一种理智活动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它也是一种审美的活动,浸透了学者、学生的丰富情感,是理智活动与审美活动的统一。大学美育与中小学美育的一个显著不同,即在于师生对学术之美的欣赏、体验和表达。这种独特的美育方式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崇敬、热爱之情,使之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崇高使命与深远意义。

其二是育人格之美。学术是大学的本体,但不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育人就是形成一个人的理想人格的过程,而理想人格本身也同时是审美的对象,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和体验。什么样的人格是美的?对此问题也许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依然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作答。健康的人格相对于病态的人格来说是美的,高尚的人格相对于卑下的人格来说是美的,知行合一的人格相对于知行脱节的人格来说是美的,光明正直的人格相对于阴暗偏狭的人格是美的,敢于担当的人格相对于畏葸不前的人格是美的……诸如此类,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虽然人格的培养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任务,但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尚在发育过程之中,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而在大学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就会基本形成。在此意义上,塑造学生健全和美好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将人格作为审美的对象,引导他们去欣赏人格美、感悟人格美和追求人格美,应当成为大学美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人格美既可能体现在大学的一些知名学者、“大先生”身上,也可能体现在大学的一些普通教职员工身上,甚至可能体现在大学的一些先进学生身上。大学美育如果认识不到抑或不重视人格美的培育,依然将大学美育局限在艺术美(诚然,艺术美中也蕴含人格美)、自然美的范畴,那么也就没有反映大学美育的本质特点。

大学美育在育学术之美的背后,体现着美真合一的逻辑。在对真的探索中欣赏美、感悟美、发现美,同时在对学术之美的体验中和引领下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而大学美育在育人格之美的背后,则体现着美善合一的逻辑,在对善的体悟中欣赏美、感悟美和发现美,同时在对人格美的体验和引领下感悟善、养成善和守护善。大学美育若能够将育学术之美与育人格之美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辅以育艺术之美、育自然之美,就可以充分地彰显大学美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品质,涵养他们丰富的人性,并最终引导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将自己的人生融入更加广阔的社会、国家和全人类的发展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概言之,大学美育的本质既反映着美育的一般本质,也反映着大学的本质要求。而这两者的结合则铸就了大学美育的独特之处,即育学术之美与人格之美。具体而言,大学美育的本质,或者说大学美育区别于中小学美育的根本之处,在于培养青年人的学术审美意识和能力以及造就他们美好的人格,是将培养他们的学术审美意识和能力以及美好人格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