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帮助学生陶冶人生,培养高尚健康的品格,启迪思想智慧、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美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多元且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美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美育内容融入高校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美的独立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大对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美育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美育类课程,包括对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的支持;通过课程的深度挖掘和拓展,将美育内容有机融入哲学、政治、文学等思政教育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思想素养。再次,高校可推行美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的融合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密切结合,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的全面培养。
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艺术实践体验,拓展其对艺术领域的认知。这种实践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实践机会,也可以提供包括数字艺术、跨界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更广泛、更新颖的艺术形式,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策略。首先,在建设中,可以不断引入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如数字艺术、影视艺术、舞台表演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需求;其次,高校可以积极推动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与艺术院团、博物馆、画廊等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艺术资源。此外,需要注重突出思政教育的主题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现实社会问题、人生意义等核心议题。通过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相关讲座和比赛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通过策划和开展相关讲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艺术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其对艺术的兴趣。针对不同专业和兴趣,可以邀请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向学生介绍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和感悟艺术的内涵。同时,讲座活动也可以成为高校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艺术比赛活动,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艺术教育、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组织艺术比赛活动时,首先需要明确比赛的宗旨和目的,明确比赛的主题和范围,然后进行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评审体系和奖励机制,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在比赛活动进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包括时间安排、场地准备、参赛作品的展示等工作,以确保比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做好相关活动的后续跟踪和评估工作,总结经验,提升活动质量,不断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
引入跨学科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创新思维。跨学科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跨越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应用。跨学科教学对学生审美视野的拓展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不仅能带来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知美的存在。学生通过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对美的鉴赏和理解水平。为了构建跨学科教学模式下的高校美育思政教育体系,首先,学校需要颁布相关政策文件,规范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同时加大对美育研究和实践的支持力度。其次,需要整合美育资源,提高课程的多元化和综合性。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美育课程,引入艺术、设计、文学、音乐等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再次,在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中融入美育内容,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最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入美育元素,发挥跨学科教学的整合效应,从而促进美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将不断丰富和完善。美育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凸显。高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美育的教学和实践路径,提升美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高校需要加强美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美育推广意识,充分发挥美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随着这些发展趋势的逐步显现,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袁琴,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课题“美育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19FYHZD001〉的研究成果)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丨立德树人为本美育润心泽行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美育的宗旨。
做好美育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不确定和高度信息化的世界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是促进改变的一个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艺术的重要价值,高度重视美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学艺术界发表讲话,对高校美育发表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同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一次全面具体部署。
做好美育工作,重在浸润。蔡元培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陶冶人的心灵与感情,培养出没有“人我之见”和“损人之念”的人格。相比其他知识性的学科学习,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
以美育浸润学生。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塑造学生心灵、启迪智慧、温润情感的重要途径。加强学校美育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学校和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应主动探索美育的内涵,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创造美,以此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素养,培养出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力。通过参与艺术实践,如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个人修养与实践能力,逐步成长为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美育涵养教师。教师在美育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的学识涵养、个人形象和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美育典范。通过自己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向学生展示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教师所形成的榜样作用,是无形的美育教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艺术资源,引导学生探索艺术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之外,教师的日常生活态度和行为举止,如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待他人的尊重、对待环境的爱护,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这样的全方位影响,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审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美育塑造学校。学校应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情感。这样的美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还能够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学校应深刻理解美育的人民属性,认识到美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训练,更是关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实践。通过美育,学校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